公元686年。
也就是垂拱二年。
武氏假意还政于皇帝李旦。
李旦那里看不出来武氏是真的想要还政,还是假意想要试探。
他胆小怕事,所以不管真假,都不敢接。
最后上表,请武氏继续临朝称制。
武氏也就没有玩儿三请三辞的把戏,直接再一次临朝称制。
然后,玩了个大的。
那就是重用酷吏,行告密之风。
说白了。
用这些人来掌控朝堂,巩固自身天后的地位。
垂拱三年。
武氏已经开始清除异己了。
因为告密之风盛行,基本上剔除了不少反抗她的人。
而这一年,更是开始出手清楚李氏宗族的人,其中,李神通之子李孝逸,算得上是同时代的名将,守卫大唐边关,军功不小。
可就是因为他是李神通之子,姓‘李’,所以才会直接被针对了。
等到了垂拱四年,就比较热闹了。
首先就是武氏为了自身的统治,也有好大喜功的意思,建立了一座明堂,又名万象神宫。
这完全就是在耗费李世民和李治两代帝王积累下来的财富,完全就是一败家子。
也不知道,李世民看了这个万象神宫,会不会生气。
毕竟,他想要修建大明宫,都被魏徵等人以铺张浪费给劝阻了。
然后就是诸王反武。
李治死后,武氏临朝称制,又重用酷吏,还清除李氏宗族之人。
这种种做法,让各地亲王担惊受怕。
最后一合计。
不如来一個清君侧。
则天称制,唐宗室诸王皆不安。
高祖子绛州刺史韩王元嘉,及子通州刺史黄公撰,青州刺史霍王元轨,及子金州刺史江都王绪,邢州刺史鲁王灵夔,及子范阳王蔼,虢王凤之子申州刺史东莞公融,太宗子豫州刺史越王贞,及子博州刺史琅邪王冲等皆有才行美名,尤惧武氏加祸于己,因此密谋匡复唐业。
垂拱四年(公元688年)七月,武氏以明堂建成,召宗室赴会,诸王疑武氏趁时尽诛宗室,撰因诈作皇帝玺书,言皇帝被幽禁,请诸王发兵救之。
八月十七日,冲令长史萧德宗等募兵,并分告韩、霍、鲁、越王及具州刺史纪王慎,令各起兵赴武氏居地神都洛阳。
只不过,准备不足,仓促起兵,其他的亲王也因为担惊受怕,不敢响应,最后唯有冲父贞举兵应之。
招募得五千余人,以火攻武水县,结果一下子就被打败了。
然后,因为领头的人管理能力太差,没有御下的手段,导致内部出现了问题。
武氏派左金吾将军丘神绩为清平道行军大总管伐冲,未及至而冲死,至博州,官吏素服出迎,神绩尽诛之,破千余家。
至于其他的亲王,也都是有勇无谋之辈,本应该先拉拢心向大唐的朝臣,再合力一击,甚至是擒贼先擒王,只要武氏一死,这武氏朝政必定分崩离析。
可是这些亲王,却想着先攻城略地?
当真是乌合之众。
那些心向李唐的大臣们看了,也都要摇摇头。
跟着这些人。
最后的结果也不过是死路一条。
武氏欲尽诛诸王,以监察御史苏珦逼供不力,换酷吏周兴等推鞫,迫元嘉、灵夔、撰、常乐公主自杀,改其姓“虺”,流元轨于黔州,途中死。
仅此之后,宗室诸王相继诛死,子孙幼者皆流岭南。
陈平安写到了这里,又停顿下来。
算算时间,距离武氏登基为帝还有一年时间,一年之后,武氏废了李旦,自己坐上了皇位。
还改了国号,为‘周’。
所以……距离李世民看着武氏登基为帝,也就差这一年了。
是继续写下去。
还是留着,过段时间再写呢?
如今,一切向好发展,李世民的雄心壮志正浓正盛。
要是这一历史写出来。
他要是受到了打击,从此一蹶不振,又该如何?
估计看到了这宗室诸王相继诛死,子孙幼者皆流岭南。
就已经受不了吧?
陈平安沉默了一会儿,最后还是深呼吸一口气。
既然已经会刺激到李世民,那不如一次性刺激到位。
留着这一点。
等到下一次写出来,估计李世民还会更气。
毕竟,宗室诸王都死的差不多了。
对李世民的打击肯定比较大。
那就索性来个更大的,冲击一下。
垂拱五年,又改年号为元昌。
陈平安又在后面加了一笔,则天顺圣皇后载初元年